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2010年北二區夏季學院「藝術概論」課程部落格,由張純櫻老師授課。
從國中開始讀小說就一直是我的娛樂,身為一個小說讀者,自然會去追作者的部落格或噗浪,有時也會看到如同選文中的事發生:讀者在教作者寫作。相信大家都同意作者有要寫什麼的選擇自由權--如果沒人買後果也是他自負,而自由權理應受到尊重的作者卻被讀者指指點點,要他不發怒也很難吧,但當作者回應的用字帶有怒氣,就會有讀者不滿意。這類事情在我眼中看來,是一種自我主義(在此指此人認為自己所認知的全是正確的)氾濫到強加在別人頭上而不自知的行為,我想就算在藝術這重視自由的領域,人們的言行仍應需要合乎最基本的尊重。
我想觀者應該要尊重藝術作品。觀者可以有自己的好惡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評價,但是多餘的干涉是不需要的。藝術作品在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觀的東西,若沒有主觀,何來的創新呢?於此同時藝術家一定也能了解這個道理,喜歡他的風格的人,或許就很喜歡,不喜歡他的風格的人,也或許就很討厭,這都是可以接受的。其實不僅是觀者,有時候學校的老師也會不小心就干涉了、評判了學生的創意,給予指導是好的,但是端看是指導哪一方面,許多時候學生的豐富想像力就這樣被阻斷了
讀完此藝術家的文章,我個人把主角們分成三種個性者,從這三種人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對待藝術的出發點,畫廊老闆重利,藝術家不為五斗米折腰,顧客重自我感覺,這三方我覺得都有錯,也就是說我並不認為藝術家是對,顧客也有傳達自己對於作品的感覺與想法,只是口氣上與表達訊息的態度是錯的,藝術家遇到這總顧客應該收起內心的情緒化,強而有力去傳達自己作品的意涵,如果要讓人認同,本身自己就應該有說服力去說服人,我也不認為顧客不尊重畫家的作品,只是表達的方式錯誤,我個人認為最不尊重畫與畫家的是畫廊老闆,他明知道這作品都是有畫家自我想傳達的意識,卻完全不管與忽視,為了能順利買出,而要求畫家要遵照顧客的想法去做,他才是真正踐踏藝術作品的不尊重者,身為畫廊老闆,理應當推銷作品,而非隨顧客起舞,為了討顧客喜好,完全丟棄身為畫廊老闆的尊嚴與原則,固然商業利益很重要,但是是否該尊重每個畫家的作品?畢竟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創作,靈感也非每天都會有,遇到這總顧客,身為老闆應該懂得委婉應付與說動顧客作品要傳達的意境。
藝術和美術課當然是有差別的,課堂裡的學生們就是因為技術不夠純熟、構想不夠完整,才會坐在講堂裡學習,但當一位藝術家已經自立門戶,表示他必定有豐富的想法和純熟的技法可以來呈現他的作品,大家或許都會崇敬那些能堅持自我的藝術家們,而斥責那些嫌東嫌西的"客戶"和利益導向的畫廊,但這樣的情況往往對三方都沒什麼好處,藝術家覺得自己被侵犯;客戶沒辦法買到合乎心意的作品;畫廊賣不出作品且還跟藝術家的關係變差,似乎這之間的利害關係與藝術家在金錢與自我之間的掙扎實在無法解決。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實在不是奈許均衡,若是藝術家能夠和客戶溝通,如果不許修改作品,有沒有可能"新創作"出一件不與藝術家的理念牴觸,同時又能合乎客戶心意的"新"的作品,是不是能夠大家都開心呢? 但上述那種情況到底有沒有可能成功呢?藝術家是否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就失去了自我而被稱為商業化呢? 經濟上的好,對於藝術來說可能不見得吧。
經過老師在課上唸讀,再看一次這篇補充文章,想到老師在星期一的課上提到:以後看作品的時候不要說[我看不懂],因為觀者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解釋,我想這就證明了我們(觀者)與藝術家之間本來就不可能藉由一件藝術品達到百分之百的心領神會與喜好認同。因此,對於自己不認同的地方、認為[要是如何如何…會更好]的地方,我們也要承認,藝術家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解釋。對於藝術家或藝術品,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詮釋,所以更不能忘了尊重別人的詮釋。
我想不同行業都有其專業所在,因此給予這些專業最基本的尊重是應該的,然而出社會要成功並非學有一技之長即可一步登天,還包括做人處事道理,而這正是使作者感到挫折的一環,因為學校所學根本無法應付現實的社會,他必須學會容忍買家對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然而若藝術家對於買家所言言聽計從,將自己辛苦所完成的大作任意更改變動,那麼真正送這幅畫進墳墓的是藝術家自己。因此,藝術家不應該輕易拋棄自己的原則,依附在買家眼光下的標準而過日子,而應藉由買家對其原先創作風格的喜愛獲得敬重。
說真的,之前換裝時,我帶的東西最後只用上了一條小小的OK繃,加上星期一填的分組名單,讓我突然好奇起來,到底有多少人代的東西在組裡完全配合不起來用不上?對照一下照片裡的衣著變換和人數,應該可以大約猜出來吧。
這篇文章強調的點上面幾位同學都講過了,但此篇也點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是:有錢人做久了很容易變成自以為是的人。或許此位收藏家本性不是如此,但或許是活在順從或是刻意擺低姿態以奉承的環境太久,忘了自己收藏藝術品的初衷吧?不過講到這裡,人很難不會對有錢人擺低姿態...例如:當你可能快需要就業了,碰巧在某些場合遇到某公司老闆並且交談...別說你不會做那隻哈巴狗...藝術會被錢綁架,我們也是!!人類的社會演進至今本來就充斥著物欲與理想的衝突吧
老師說"每個觀眾都有權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現代作品",我覺得這樣蠻好的.藝術家若是可以試著去了解他的作品帶給觀眾什麼樣子的感受,也許可以激發出更多的火花,也帶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確實,人都樂於、傾向於分享所謂的美給別人,但一不留神,常常會變成強加價值觀於旁人之上。每個人對美的感受,對藝術品的評論角度、看法都不會相同,因此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能說有些大師級的作品是為普世價值所認同,但難保十年百年後,社會的喜好便會有所改觀。反過來說,現代不為主流所接受的,也未必一無是處。老師有說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觀念,在現在,沒有所謂的我看不懂,只有我不欣賞這件作品,或是他無法讓我很快的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涵。現代人,可以不會創作,卻不能不懂欣賞。因為我們處在一個什麼都可能是藝術,自由創作、抒發內心感受的世界。
這篇文章提到的重點:堅持原則或是屈於金錢之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藝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藝術家賺錢靠賣作品,要賣出作品先要有人欣賞、喜歡你的作品。運氣好的人,作品風格符合大眾口味,或是剛好遇到識貨的收藏家,可以不愁賣不出作品。運氣不好的人,或許技藝高超,風格獨特,但是遇不到賞識你的人,很快就沒有錢可以繼續支持創作。不管運氣好不好,藝術家都必須創作出符合市場期待的作品,把它賣出才能繼續創作。在金錢的考量下,藝術家違背自己的原則,迎合觀眾而創作的人不在少數。這反映出了社會的現實:錢就是一切。或許因為這樣,那些堅持原則,保有獨特風格,最後終於熬出頭的藝術家,才會如此受人景仰吧!
欣賞藝術作品這項動作,應該也是一種藝術了. 我覺得藝術是一種凝聚某時空的感覺, 並透過作者製作作品再呈現, 作者在製作藝術品起始至結束, 就是一種要將那股凝聚, 或許是對大自然的讚嘆. 對忠貞愛情的紀念. 已逝親情的感傷, 或者對人世的憤慨......,將那股凝聚固著在作品裡, 藝術就像一個不完全的容器, 作品中的凝聚要在觀者的心中復活或觸發另一種感情......, 作品使觀者心中有所感覺, 不論何樣的感覺, 都是讓作品在觀者心中完整, 作品重生並在觀者心中再完成. 像是梵谷的星空, 梵谷的心情我已經不知道了, 但看著這幅畫時, 我感覺我被抽離出現實, 意外獲得寧靜之感, 這種觀者的感覺是我覺得我該抱持的態度, 隨著油然而生的感情去欣賞是很有趣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觀看藝術的尺,欣賞美感的角度必定不同,所以尊重是必要的,也是我們觀者在觀看藝術時必備的一種態度,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我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塊海綿,廣泛的吸收且努力理解藝術家在創作這項作品時的涵義,先大膽揣測再小心求證。
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不認為意念只能單向由藝術家表現給觀眾,他可以是雙向的。若觀者也能將自己的意見回饋給作者,互相激盪一番,相信對雙方都會有些收穫,說不定還會擦出新想法的火花呢
張貼留言
14 個人有話要說:
從國中開始讀小說就一直是我的娛樂,身為一個小說讀者,自然會去追作者的部落格或噗浪,有時也會看到如同選文中的事發生:讀者在教作者寫作。相信大家都同意作者有要寫什麼的選擇自由權--如果沒人買後果也是他自負,而自由權理應受到尊重的作者卻被讀者指指點點,要他不發怒也很難吧,但當作者回應的用字帶有怒氣,就會有讀者不滿意。這類事情在我眼中看來,是一種自我主義(在此指此人認為自己所認知的全是正確的)氾濫到強加在別人頭上而不自知的行為,我想就算在藝術這重視自由的領域,人們的言行仍應需要合乎最基本的尊重。
我想觀者應該要尊重藝術作品。觀者可以有自己的好惡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評價,但是多餘的干涉是不需要的。藝術作品在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觀的東西,若沒有主觀,何來的創新呢?於此同時藝術家一定也能了解這個道理,喜歡他的風格的人,或許就很喜歡,不喜歡他的風格的人,也或許就很討厭,這都是可以接受的。其實不僅是觀者,有時候學校的老師也會不小心就干涉了、評判了學生的創意,給予指導是好的,但是端看是指導哪一方面,許多時候學生的豐富想像力就這樣被阻斷了
讀完此藝術家的文章,我個人把主角們分成三種個性者,從這三種人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對待藝術的出發點,畫廊老闆重利,藝術家不為五斗米折腰,顧客重自我感覺,這三方我覺得都有錯,也就是說我並不認為藝術家是對,顧客也有傳達自己對於作品的感覺與想法,只是口氣上與表達訊息的態度是錯的,藝術家遇到這總顧客應該收起內心的情緒化,強而有力去傳達自己作品的意涵,如果要讓人認同,本身自己就應該有說服力去說服人,我也不認為顧客不尊重畫家的作品,只是表達的方式錯誤,我個人認為最不尊重畫與畫家的是畫廊老闆,他明知道這作品都是有畫家自我想傳達的意識,卻完全不管與忽視,為了能順利買出,而要求畫家要遵照顧客的想法去做,他才是真正踐踏藝術作品的不尊重者,身為畫廊老闆,理應當推銷作品,而非隨顧客起舞,為了討顧客喜好,完全丟棄身為畫廊老闆的尊嚴與原則,固然商業利益很重要,但是是否該尊重每個畫家的作品?畢竟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創作,靈感也非每天都會有,遇到這總顧客,身為老闆應該懂得委婉應付與說動顧客作品要傳達的意境。
藝術和美術課當然是有差別的,課堂裡的學生們就是因為技術不夠純熟、構想不夠完整,才會坐在講堂裡學習,但當一位藝術家已經自立門戶,表示他必定有豐富的想法和純熟的技法可以來呈現他的作品,大家或許都會崇敬那些能堅持自我的藝術家們,而斥責那些嫌東嫌西的"客戶"和利益導向的畫廊,但這樣的情況往往對三方都沒什麼好處,藝術家覺得自己被侵犯;客戶沒辦法買到合乎心意的作品;畫廊賣不出作品且還跟藝術家的關係變差,似乎這之間的利害關係與藝術家在金錢與自我之間的掙扎實在無法解決。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實在不是奈許均衡,若是藝術家能夠和客戶溝通,如果不許修改作品,有沒有可能"新創作"出一件不與藝術家的理念牴觸,同時又能合乎客戶心意的"新"的作品,是不是能夠大家都開心呢? 但上述那種情況到底有沒有可能成功呢?藝術家是否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就失去了自我而被稱為商業化呢? 經濟上的好,對於藝術來說可能不見得吧。
經過老師在課上唸讀,再看一次這篇補充文章,想到老師在星期一的課上提到:
以後看作品的時候不要說[我看不懂],因為觀者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解釋,我想這就證明了我們(觀者)與藝術家之間本來就不可能藉由一件藝術品達到百分之百的心領神會與喜好認同。因此,對於自己不認同的地方、認為[要是如何如何…會更好]的地方,我們也要承認,藝術家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解釋。
對於藝術家或藝術品,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詮釋,所以更不能忘了尊重別人的詮釋。
我想不同行業都有其專業所在,因此給予這些專業最基本的尊重是應該的,然而出社會要成功並非學有一技之長即可一步登天,還包括做人處事道理,而這正是使作者感到挫折的一環,因為學校所學根本無法應付現實的社會,他必須學會容忍買家對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然而若藝術家對於買家所言言聽計從,將自己辛苦所完成的大作任意更改變動,那麼真正送這幅畫進墳墓的是藝術家自己。因此,藝術家不應該輕易拋棄自己的原則,依附在買家眼光下的標準而過日子,而應藉由買家對其原先創作風格的喜愛獲得敬重。
說真的,之前換裝時,我帶的東西最後只用上了一條小小的OK繃,加上星期一填的分組名單,讓我突然好奇起來,到底有多少人代的東西在組裡完全配合不起來用不上?對照一下照片裡的衣著變換和人數,應該可以大約猜出來吧。
這篇文章強調的點上面幾位同學都講過了,但此篇也點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是:有錢人做久了很容易變成自以為是的人。
或許此位收藏家本性不是如此,但或許是活在順從或是刻意擺低姿態以奉承的環境太久,忘了自己收藏藝術品的初衷吧?
不過講到這裡,人很難不會對有錢人擺低姿態...例如:當你可能快需要就業了,碰巧在某些場合遇到某公司老闆並且交談...別說你不會做那隻哈巴狗...
藝術會被錢綁架,我們也是!!
人類的社會演進至今本來就充斥著物欲與理想的衝突吧
老師說"每個觀眾都有權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現代作品",我覺得這樣蠻好的.
藝術家若是可以試著去了解他的作品帶給觀眾什麼樣子的感受,也許可以激發出更多的火花,也帶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確實,人都樂於、傾向於分享所謂的美給別人,但一不留神,常常會變成強加價值觀於旁人之上。每個人對美的感受,對藝術品的評論角度、看法都不會相同,因此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能說有些大師級的作品是為普世價值所認同,但難保十年百年後,社會的喜好便會有所改觀。反過來說,現代不為主流所接受的,也未必一無是處。老師有說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觀念,在現在,沒有所謂的我看不懂,只有我不欣賞這件作品,或是他無法讓我很快的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涵。現代人,可以不會創作,卻不能不懂欣賞。因為我們處在一個什麼都可能是藝術,自由創作、抒發內心感受的世界。
這篇文章提到的重點:堅持原則或是屈於金錢之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藝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藝術家賺錢靠賣作品,要賣出作品先要有人欣賞、喜歡你的作品。運氣好的人,作品風格符合大眾口味,或是剛好遇到識貨的收藏家,可以不愁賣不出作品。運氣不好的人,或許技藝高超,風格獨特,但是遇不到賞識你的人,很快就沒有錢可以繼續支持創作。
不管運氣好不好,藝術家都必須創作出符合市場期待的作品,把它賣出才能繼續創作。在金錢的考量下,藝術家違背自己的原則,迎合觀眾而創作的人不在少數。這反映出了社會的現實:錢就是一切。或許因為這樣,那些堅持原則,保有獨特風格,最後終於熬出頭的藝術家,才會如此受人景仰吧!
欣賞藝術作品這項動作,應該也是一種藝術了. 我覺得藝術是一種凝聚某時空的感覺, 並透過作者製作作品再呈現, 作者在製作藝術品起始至結束, 就是一種要將那股凝聚, 或許是對大自然的讚嘆. 對忠貞愛情的紀念. 已逝親情的感傷, 或者對人世的憤慨......,將那股凝聚固著在作品裡, 藝術就像一個不完全的容器, 作品中的凝聚要在觀者的心中復活或觸發另一種感情......, 作品使觀者心中有所感覺, 不論何樣的感覺, 都是讓作品在觀者心中完整, 作品重生並在觀者心中再完成. 像是梵谷的星空, 梵谷的心情我已經不知道了, 但看著這幅畫時, 我感覺我被抽離出現實, 意外獲得寧靜之感, 這種觀者的感覺是我覺得我該抱持的態度, 隨著油然而生的感情去欣賞是很有趣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觀看藝術的尺,欣賞美感的角度必定不同,所以尊重是必要的,也是我們觀者在觀看藝術時必備的一種態度,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我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塊海綿,廣泛的吸收且努力理解藝術家在創作這項作品時的涵義,先大膽揣測再小心求證。
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不認為意念只能單向由藝術家表現給觀眾,他可以是雙向的。
若觀者也能將自己的意見回饋給作者,互相激盪一番,相信對雙方都會有些收穫,說不定還會擦出新想法的火花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