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2010年北二區夏季學院「藝術概論」課程部落格,由張純櫻老師授課。
看完了何懷碩那篇<>之 後,讓我有許多感觸,我挺同意他的說法:觀念、題材、技法是構成一位藝術家風格的三大支柱。 講到所謂觀念,不是指者什麼藝術理論,哲學的思想,它的形成更不是刻意去建立一套想法來標新立異,而是隨著時代的思潮,個人的氣質,互相激盪,互相涵養,才形成藝術家們的創作基本觀念。其內涵函蓋的範圍可以是很廣泛的,從對世界的觀點,人生的看法與所嚮往的目標,生命的價值與萬物情趣的體會,對藝術的觀念、意義,審美趣味的個人傾向,表現方法與個人傾向等,而我認為觀念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是每一件藝術品的創作起緣。 而題材中論到了,它是藝術家用來表現內容的素材,很喜歡裡面說到的一句形容:藝術創造以“題材“為表達情思的載體,也即思想感情(抽象的)落實為題材的形象(具體的),實在說明的很清礎,更強調了許多人在學習繪畫之初,時常會急於向別人請教學習如畫花鳥、風景、靜物的某一單項的畫法,他說你若懂得觀察、描繪,無論什麼你都能畫,要成為一個有風格的畫家,在這些題材上,就必須有所取捨,要找到最適當的題材成為它觀念的載體而呈現個人風格才是重點。 最後一項是技法,放在第三項並非表示它比較不重要,只是說明一個正常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如此,甚至它在風格的塑造上之重要性不亞於其他二者,技法的基本要素是能正確操作並掌握一些特定畫種的技巧,是指它一開始標準化的過程,而要構成風格的技法必須是能超越一般化、標準化與定型化的層次,並創造性地運用材料,甚至開拓新的、個人化的工具才了以及方法,那便是個人化的、不斷有新創造的技法,我想就是所謂的風格啦!技法對於一個畫家而言,是他專業的手段,有它在風格裡佔決定性的意義,因為一位觀者了解藝術家的心靈世界的憑藉便是技法。 這讓我想到雕塑家朱銘之所以會出名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他的名字朱銘跟出名的音有諧音之處,而是他的太極系列作品能明確並深刻表達一位藝術家的雕塑風格,他定是能掌握這三個重要要素來完成他的作品,或許我個人不是那樣欣賞他的技法風格,總覺得他雕塑品線條有點太粗獷了,似乎有點隨便的感覺,甚至這樣重複動作的創作作品讓人有點膩,不過他作品確實有他創新之處,給人有不同的新感受,這點我不予否認。(葉昱良 文)
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年代,許多傳統的定義不斷的被打破。而像藝術如此個人的東西也是如此,很多以前人無法想像的藝術正在不斷的誕生,也許現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正有一個足以震撼21的藝術正在萌芽。然而,不管藝術再怎麼改變還是脫離不了「人」的因素,觀賞者、創作者,這是藝術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法,可能他們創作的風格相近,但是終究會有其獨特的個人特色。這主要的原因是每個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不同,他們所接觸的文化、表達的手法、以及他們的心情等等,都會是造成他們創作上的差異。
看了上面魏承煖同學提到藝術創作這種先搶先贏的趨勢很令人沮喪,看完我覺得也好沮喪唷!這週的參考文章提到藝術家風格的形塑有三:藝術家視世的想法觀念、所選擇藉以表達的題材、過程所用的發揮技法。這樣看就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非常困難,要想很多東西。然而我想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裡,藝術家對於理論應不多做流連,而是全心全意完成,等到成品出現才會用理論去解釋吧。亦即,我認為不論是一次寫出全首腦中旋律的莫扎特還是一節一節苦寫出的貝多芬,他們除了要用什麼方式去詮釋心中所想之外,應該都不會把理論至於心上。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裡,藝術家心中應該是很複雜(關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思維)也很單純(只有關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思維)的。
張貼留言
3 個人有話要說:
看完了何懷碩那篇<>之 後,讓我有許多感觸,我挺同意他的說法:觀念、題材、技法是構成一位藝術家風格的三大支柱。
講到所謂觀念,不是指者什麼藝術理論,哲學的思想,它的形成更不是刻意去建立一套想法來標新立異,而是隨著時代的思潮,個人的氣質,互相激盪,互相涵養,才形成藝術家們的創作基本觀念。其內涵函蓋的範圍可以是很廣泛的,從對世界的觀點,人生的看法與所嚮往的目標,生命的價值與萬物情趣的體會,對藝術的觀念、意義,審美趣味的個人傾向,表現方法與個人傾向等,而我認為觀念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是每一件藝術品的創作起緣。
而題材中論到了,它是藝術家用來表現內容的素材,很喜歡裡面說到的一句形容:藝術創造以“題材“為表達情思的載體,也即思想感情(抽象的)落實為題材的形象(具體的),實在說明的很清礎,更強調了許多人在學習繪畫之初,時常會急於向別人請教學習如畫花鳥、風景、靜物的某一單項的畫法,他說你若懂得觀察、描繪,無論什麼你都能畫,要成為一個有風格的畫家,在這些題材上,就必須有所取捨,要找到最適當的題材成為它觀念的載體而呈現個人風格才是重點。
最後一項是技法,放在第三項並非表示它比較不重要,只是說明一個正常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如此,甚至它在風格的塑造上之重要性不亞於其他二者,技法的基本要素是能正確操作並掌握一些特定畫種的技巧,是指它一開始標準化的過程,而要構成風格的技法必須是能超越一般化、標準化與定型化的層次,並創造性地運用材料,甚至開拓新的、個人化的工具才了以及方法,那便是個人化的、不斷有新創造的技法,我想就是所謂的風格啦!技法對於一個畫家而言,是他專業的手段,有它在風格裡佔決定性的意義,因為一位觀者了解藝術家的心靈世界的憑藉便是技法。
這讓我想到雕塑家朱銘之所以會出名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他的名字朱銘跟出名的音有諧音之處,而是他的太極系列作品能明確並深刻表達一位藝術家的雕塑風格,他定是能掌握這三個重要要素來完成他的作品,或許我個人不是那樣欣賞他的技法風格,總覺得他雕塑品線條有點太粗獷了,似乎有點隨便的感覺,甚至這樣重複動作的創作作品讓人有點膩,不過他作品確實有他創新之處,給人有不同的新感受,這點我不予否認。(葉昱良 文)
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年代,許多傳統的定義不斷的被打破。而像藝術如此個人的東西也是如此,很多以前人無法想像的藝術正在不斷的誕生,也許現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正有一個足以震撼21的藝術正在萌芽。然而,不管藝術再怎麼改變還是脫離不了「人」的因素,觀賞者、創作者,這是藝術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法,可能他們創作的風格相近,但是終究會有其獨特的個人特色。這主要的原因是每個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不同,他們所接觸的文化、表達的手法、以及他們的心情等等,都會是造成他們創作上的差異。
看了上面魏承煖同學提到藝術創作這種先搶先贏的趨勢很令人沮喪,看完我覺得也好沮喪唷!
這週的參考文章提到藝術家風格的形塑有三:藝術家視世的想法觀念、所選擇藉以表達的題材、過程所用的發揮技法。這樣看就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非常困難,要想很多東西。然而我想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裡,藝術家對於理論應不多做流連,而是全心全意完成,等到成品出現才會用理論去解釋吧。
亦即,我認為不論是一次寫出全首腦中旋律的莫扎特還是一節一節苦寫出的貝多芬,他們除了要用什麼方式去詮釋心中所想之外,應該都不會把理論至於心上。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裡,藝術家心中應該是很複雜(關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思維)也很單純(只有關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思維)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