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2010年北二區夏季學院「藝術概論」課程部落格,由張純櫻老師授課。
@立揚:的確藝術大學、或藝術專門學校有其存在的必要,許多藝術家或者將來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都可以互相認識在未來可以互相照應(例如說聯展或是同學幫同學策展等),但也如你所說,很多課程也慢慢僵化變成不合時宜,然而大學教育是一種修行,它教授了基本功,但如何深化還是要靠自己努力,不過的確課程上還是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楨元:歌仔戲的與時進步是一種好的藝術示範,其中的不斷創新的特徵應該也是藝術教育應該學習的方向。@苡萱;保存藝術的本質的確比形式來的重要,你說了一個很好的重點,藝術其實反應了一種時代的記錄,不斷的推陳出新其實也是反應社會價值,也更證明了藝術的開放性與多元。@雅雯:藝術典範或形式轉變的問題其實很多,如果要問是誰對藝術形式的表現做出選擇那恐怕還是得回歸到社會體制與市場決定這樣的脈絡去看,不過你看出了一些藝術的問題就是本質上形式風格大異,這點是很棒的。不過就是因為這些可變動性才造就了更多的市場接受度與這些藝術的繁盛的第二春。
我認為藝術專科學校或大學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試想看看,如果一個電腦工程師不學習電腦程式語言,也不練練C語言的基本功力,他是很難將他自己的想法、創意以軟體或電腦工具來呈現出來的,非常同意有位同學上課時說的,其實就在這樣的大學教育裡面,我們還是有很多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因為老師總不會在你畫畫時抓住你的手來畫畫吧?這是我的想法。
我很贊同王道還先生在文章最後所提的部分,隨著年級的增加,我愈相信上大學是對我人生的一項重大投資。台大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機會,端看吾人能否把握。學校裡有各種課程讓我們磨練學習能力,建立信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族或族群,磨練我們的社交能力,增進自己的人脈。達爾文充分利用上大學得到的機會,而我也要好好珍惜上台大得到的機會,我相信不論結果如何,付出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也相信在台大的這段日子將會成為我人生很美好的回憶。
藝術專門學校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我認為應該分由兩層次探討:一為藝術是否可適合做為一門科學在大學中傳授,若答案為肯定,那藝術專門學校是否有其獨立存在為必要,抑或是為綜合大學下的一個系所即可? 首先,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人生存方式的一個階段,從時間上說,是人生存過程中的終生學習選擇階段,從空間上說,高等教育是人進入完全社會生活的最後一個準備場所,藝術學科當然可以作為一門科學在大學教育體制下傳授。雖然有認為藝術作為一門學科,該形式化的教育極有可能會扼殺創作者的靈魂,姑且不論專門院校的教授是否真會箝制藝術創作靈感,觀察藝術科學,其所包含的層面太深廣,若無專門學校的教受,即使窮盡一生吾人也難以透徹專研,在利益權衡之下,有藝術學科之存在,不啻是學習藝術之人的一大福音。 再者,雖然一般綜合大學,各系或不同主修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涵泳,自然而然形成跨領域的通識環境,反觀單科的藝術大學,各科系及學生間,同質性高,學生之學習似乎無法跨領域的發展,但對於校際合作平常的世代裡,這已不成為問題,例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合辦的「藝術產業經營學程」修業,即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又藝術專業分工精細,具有獨特的學習特性,藝術專門學校獨立之存在亦可避免有學校將金費優先撥給理工學院是情事發生,更加能保護學習藝術學生之權益。 綜上所述,我認為藝術不僅適合做為一門科學在大學中傳授,更有獨立成為一專門學校之必要。(林佳頻)
我對以學院傳授藝術的方式並不全面贊同,理由我將以藝術本質、學院本質的部分討論。藝術品包含以下四種特質,載體的形象性、觀念的表達、主體的情感性、審美原則。載體的形象性,包含材料和技術層面,簡言之,就是將觀念展現出來的能力,所以其實載體的形象性依附在觀念上,要先有想要表達的觀念,才會有承載意思的載體,如果載體的形象在前的話,只會創造出一堆無意義的作品。後兩者情感的主體性,其實是觀念能否引起觀者共鳴。而審美原則,則是一個較具爭議性的概念。第一,何謂審美原則?審美原則也是可以由作品中傳達的觀念挑戰的概念。第二,退一步言之,假設審美概念存在,還是有許多不符合審美概念的作品存在。所以其實審美概念是不一定必須具備的原則。綜合本段,可以得到個小結,對藝術而言,觀念的先於形象,有創新的想法比精湛的技法重要。接下來討論,學院的本質。學院的存在,代表著藝術是門可以評論的學科。評論本身表示兩件事,一是,藝術,包含其中的觀念是可以被分析評價的。二是,這個評價,是由上而下的評價,由藝術主流典範的長輩評價後輩。這種評價,是種篩選,因為選出來的是被之前主流所認可的作品。久而久之,變成同樣的概念不停複製到不同的人身上,不立於新的觀念產生。最後,我想有人會開始憂慮,倘若學院不存在了,那我們如何培養藝術家。在我想像中,會有一批新的藝術家如此產生。他們相聚於一個社團之中,彼此平等,彼此想法交流,或合作,或競爭。但沒有更高的評分者決定誰對誰錯,因為,藝術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不是嗎?
學校的存在是必要的,他至少保證了這些技法與原理得以傳承下來;他也可以擔任提供資源給學習者的角色,但是否要"積極培養"藝術家這點則值得商榷。藝術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在藝術家自我發揮的過程,而這又怎會是學校的系統教學能培養的呢?教育機構只要充當輔助的角色,主要還是得靠藝術家自行摸索。
張貼留言
6 個人有話要說:
@立揚:的確藝術大學、或藝術專門學校有其存在的必要,許多藝術家或者將來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都可以互相認識在未來可以互相照應(例如說聯展或是同學幫同學策展等),但也如你所說,很多課程也慢慢僵化變成不合時宜,然而大學教育是一種修行,它教授了基本功,但如何深化還是要靠自己努力,不過的確課程上還是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楨元:歌仔戲的與時進步是一種好的藝術示範,其中的不斷創新的特徵應該也是藝術教育應該學習的方向。
@苡萱;保存藝術的本質的確比形式來的重要,你說了一個很好的重點,藝術其實反應了一種時代的記錄,不斷的推陳出新其實也是反應社會價值,也更證明了藝術的開放性與多元。
@雅雯:藝術典範或形式轉變的問題其實很多,如果要問是誰對藝術形式的表現做出選擇那恐怕還是得回歸到社會體制與市場決定這樣的脈絡去看,不過你看出了一些藝術的問題就是本質上形式風格大異,這點是很棒的。不過就是因為這些可變動性才造就了更多的市場接受度與這些藝術的繁盛的第二春。
我認為藝術專科學校或大學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試想看看,如果一個電腦工程師不學習電腦程式語言,也不練練C語言的基本功力,他是很難將他自己的想法、創意以軟體或電腦工具來呈現出來的,非常同意有位同學上課時說的,其實就在這樣的大學教育裡面,我們還是有很多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因為老師總不會在你畫畫時抓住你的手來畫畫吧?這是我的想法。
我很贊同王道還先生在文章最後所提的部分,隨著年級的增加,我愈相信上大學是對我人生的一項重大投資。台大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機會,端看吾人能否把握。學校裡有各種課程讓我們磨練學習能力,建立信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族或族群,磨練我們的社交能力,增進自己的人脈。達爾文充分利用上大學得到的機會,而我也要好好珍惜上台大得到的機會,我相信不論結果如何,付出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也相信在台大的這段日子將會成為我人生很美好的回憶。
藝術專門學校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我認為應該分由兩層次探討:一為藝術是否可適合做為一門科學在大學中傳授,若答案為肯定,那藝術專門學校是否有其獨立存在為必要,抑或是為綜合大學下的一個系所即可?
首先,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人生存方式的一個階段,從時間上說,是人生存過程中的終生學習選擇階段,從空間上說,高等教育是人進入完全社會生活的最後一個準備場所,藝術學科當然可以作為一門科學在大學教育體制下傳授。雖然有認為藝術作為一門學科,該形式化的教育極有可能會扼殺創作者的靈魂,姑且不論專門院校的教授是否真會箝制藝術創作靈感,觀察藝術科學,其所包含的層面太深廣,若無專門學校的教受,即使窮盡一生吾人也難以透徹專研,在利益權衡之下,有藝術學科之存在,不啻是學習藝術之人的一大福音。
再者,雖然一般綜合大學,各系或不同主修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涵泳,自然而然形成跨領域的通識環境,反觀單科的藝術大學,各科系及學生間,同質性高,學生之學習似乎無法跨領域的發展,但對於校際合作平常的世代裡,這已不成為問題,例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合辦的「藝術產業經營學程」修業,即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又藝術專業分工精細,具有獨特的學習特性,藝術專門學校獨立之存在亦可避免有學校將金費優先撥給理工學院是情事發生,更加能保護學習藝術學生之權益。
綜上所述,我認為藝術不僅適合做為一門科學在大學中傳授,更有獨立成為一專門學校之必要。(林佳頻)
我對以學院傳授藝術的方式並不全面贊同,
理由我將以藝術本質、學院本質的部分討論。
藝術品包含以下四種特質,載體的形象性、觀念的表達、主體的情感性、審美原則。
載體的形象性,包含材料和技術層面,簡言之,就是將觀念展現出來的能力,所以其
實載體的形象性依附在觀念上,要先有想要表達的觀念,才會有承載意思的載體,如
果載體的形象在前的話,只會創造出一堆無意義的作品。後兩者情感的主體性,其實
是觀念能否引起觀者共鳴。而審美原則,則是一個較具爭議性的概念。第一,何謂審
美原則?審美原則也是可以由作品中傳達的觀念挑戰的概念。第二,退一步言之,假
設審美概念存在,還是有許多不符合審美概念的作品存在。所以其實審美概念是不一
定必須具備的原則。綜合本段,可以得到個小結,對藝術而言,觀念的先於形象,有
創新的想法比精湛的技法重要。
接下來討論,學院的本質。學院的存在,代表著藝術是門可以評論的學科。評論本身
表示兩件事,一是,藝術,包含其中的觀念是可以被分析評價的。二是,這個評價,
是由上而下的評價,由藝術主流典範的長輩評價後輩。這種評價,是種篩選,因為選
出來的是被之前主流所認可的作品。久而久之,變成同樣的概念不停複製到不同的人
身上,不立於新的觀念產生。
最後,我想有人會開始憂慮,倘若學院不存在了,那我們如何培養藝術家。在我想像
中,會有一批新的藝術家如此產生。他們相聚於一個社團之中,彼此平等,彼此想法
交流,或合作,或競爭。但沒有更高的評分者決定誰對誰錯,因為,
藝術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不是嗎?
學校的存在是必要的,他至少保證了這些技法與原理得以傳承下來;他也可以擔任提供資源給學習者的角色,但是否要"積極培養"藝術家這點則值得商榷。藝術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在藝術家自我發揮的過程,而這又怎會是學校的系統教學能培養的呢?教育機構只要充當輔助的角色,主要還是得靠藝術家自行摸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