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末尾的Facebook留言版及最下方「有話要說」均可自由留言,謝謝!
一、課程講義
- 藝術的創作與特質(含創作與文創產業)【臺藝大/張純櫻】(因檔案較大,若Google docs無法開啟,請按進去之後按上面的下載(Download)即可)
二、閱讀文章
- 〈自我探求的三大途徑〉
三、創作與文創產業相關資料
- 《亞洲名牌聖教》〈將成就穿上身〉【Radha Chadha】
- 〈裙長髮長看景氣?時尚長短經濟學〉【BRAND名牌誌】
四、討論主題
- 米開朗基羅三件都名為《聖殤》(Piéta)(卸下聖體)的作品,你覺得哪一件較佳?
- 作品的技術品質會影響觀者對創新度的認定?
10 個人有話要說:
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敬佩,甚或有人以炫耀為手段讓他人覺得不如自己而感到滿足,這些現象也許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淡薄,無法滿足人內心的需求所致。似乎連情感都可以商品化,而這樣商品化的動作,也產生許多功利的比較和競爭等激烈的負面心態。
藉由限量和名家的包裝,讓許多很可能沒有實質內涵或品味的人僅透過購買這個動作就可以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反面來說,一個名牌貨的忠實顧客是否也在向社會大眾展示他(她)為名牌這個繩索綑綁的不自由(凡出都買)、品味不是出於他(她)本身的說謊樣態?
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我們愈來愈習慣以事物的"價格"去衡量它的"價值。於是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少了一些"純粹":不管我們內心的感受為何,一件"藝術品"只要有名、價格高,它就是極致的藝術、崇高的品味;不管一件衣服、一個皮包等是否真的美觀實用,只要它稀少、價格夠高,它就代表高雅、尊貴。於是名牌變成了"名牌",是種象徵社會身分地位的工具。但當大家都以消費和所謂的"時尚"、"潮"來包裝自己,而忽略事物的本質與內涵,甚至以此為標準來審視自己及觀看他人時,每個人的獨特性就消失了,當人們在彼此眼裡只是LV、PRADA、GUGGI時,個人的定位在哪裡?這樣的人充其量不過是消費文化下的附庸罷了。如果我們不趕緊從這盲目的追求中覺醒,而讓買名牌成為一種"不得不",那麼總有一日我們會發現浮華的表面下,只是無盡的空虛與蒼涼。
提到了名牌的迷思,我就想到曾經看到過一篇雜誌報導,探討名牌的使用者們在選購喜歡的款式的傾向。各名牌中都出了許多款式,但賣得最好的都是logo包。有許多人背名牌包是惟恐天下不知,一定要選購有大大的logo露在外面的那種。而仿冒最盛行的也是這種佈滿logo或有一個明顯的logo鑲在包上的款式。有些雜誌受訪者表示,一開始他們也是買logo包,覺得走在路上大家都會知道她背的是名牌。但時間過去,他們已經慢慢變成名牌包收藏家者或名牌研究或愛好者,這時他們就去選擇他們喜歡的款式,常常連一點標記或logo都沒有。
該雜誌總結名牌思維,買名牌已有一段時間後,哪個包是哪個名牌的款式,即使沒有logo,行家看那包的設計、質感、剪裁,一眼就能認出來。有些人花錢買到假的包包,看在內行人眼哩,當對方在誇耀的同時,就知道這個人對名牌一竅不通。這種並未攤在陽光下的出糗,比背普通包還要更甚。所以真正尋求同好的名牌使用者,常常選擇購買自己喜歡的款式,而不照大眾的喜好走。這時候他們也較容易遇到同樣內行的買家,互相切磋。當然自己本身就只鍾愛logo包的人也大有人在,此先不談。
另外還有一種特別的名牌,不必logo,他的花色就是名牌的最佳代言。burberry的經典格紋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美麗的色調搭配,不用象徵符號,就能讓人認出這個牌子。當然有人會認為這就跟logo包無異,但我想因為他是創造色調搭配,十分柔和順眼,其中是有它的創造美的,而不僅僅是請人設計一個符號,然後為了放置它而放置它,塞哪都好。
我個人覺得名牌的昂貴,就像課堂上說的,是貴在象徵價值。無論是限量、秀門路、秀財富,這些成本不高的商品都能搖身一變而炙手可熱。我個人覺得培養藝術感並不需要追著名牌的設計師作品,有很多平凡的衣服、配件,只要材質不錯,有點搭色的眼光就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穿著,甚至更優於名牌。而且自己的搭配更能透出自己的愛好、個性,讓別人更認識自己。透過一層名牌,有時反而模糊了本人的特別之處。
時尚產業固然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極致的特徵,但我們也不得不驚訝:名牌的魅力竟然如此神奇!過去,我們從血緣及可以見證的關係來判斷眼前的人,例如:他是我祖父世交的後輩,有親人數十年的交情可做人品及家庭狀況的見證;她是我們村子裡教書先生的女兒,街坊鄰居都對她讚譽有加。現在,我們對人的判斷則脫離了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採納衣著打扮的直觀。這個人穿亞曼尼的西裝,或是提一只香奈兒的包包,從此判斷出對方的階級地位。人與人之間所傳遞的訊息從敘述性的關係字眼變成了商業品牌的符碼堆積。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鞏固了階級地位,也可以說是混淆了階級地位。為什麼說是混淆呢?原本的階級地位並不是以金錢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但現在評判人的標準是受到金錢所操弄的,我只要使用名牌服飾就可以看起來像上流階級,這也難怪名牌在新富國家如此風行,因為名牌所建立的文化資本相當有形且迅速。
(謝旻桂)
在這個世代,名牌服飾儼然形成了一種極端,它們打破了經濟學的定律,即使價格昂貴,但大家還是趨之若鶩的追尋,而且越貴的大家越搶著要。套在人類身上,有些所謂的名門望族更是會有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出現,同樣年紀的人在領22000的薪水,他們卻可以在家族企業做事。這些都是「名氣」所帶來的效用,只要把知名度打出來,光靠那個名氣就可以獲得比別人多出許多的利潤以及機會,最後形成一個特殊的階級。在媒體的炒作之下,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看清事物的真相?我們面對的只是一連串的「名牌」,儘管每個牌子之間都會標榜獨特性,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存在的意義只在於價格上而已。想要打破「名牌」事件不可能的事,它可以說是資本主義下產生的巨浪,並藉由著媒體的炒作之下,以無孔不入的方式席捲了我們的生活。是一種本質膚淺,但卻深刻的集合體。或許對於名牌的態度還是要回歸於我們自己的內心,以心為出發點,審視著名牌對於我們自己的意義。
其實談到崇尚品牌,大可不必把責任全部推給「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諸君若對歷史有點認知,古今中外不乏有因為「名人加持」而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物品頓時間身價暴漲的例子,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王羲之因可憐賣扇子的老嫗在大熱天下揮汗如雨討生計,便走了過去,老婦人本來很高興終於有客人上門熱情地招呼,卻沒想到王羲之逕自在扇子上信手拈來提幾個字上去,老婦人暴跳如雷,王羲之笑著說:「您別擔心,只要跟大家說這是王羲之的墨寶,這些扇子包準您賣得精光」,果真城中人聽聞莫不趨之若鶩爭相購買,老婦這時才驚覺原來那位在她的商品上塗鴉的人居然是名傾一時的大書法家,可見崇尚名人所創之物乃人之本性,資本主義或許頂多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要它肩負起罪魁禍首之責有些太沉重。
在我看來,重點不在於崇尚品牌本身這個行為,因此乃人之本性,要思考的毋寧在於「無謂的崇尚」,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也不管,僅因是出自名家之作便瘋狂搶購,這時品牌已不再是身分與尊榮的象徵,反倒成了檢驗人性慾望的指標。
我個人認為,不能全部否定名牌的價值,畢竟名牌也有歷史,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名牌,以歷史的角度去看,他們有他們一定的歷史定位,而且這些名牌並非一開始就是名牌,而是經過歲月的累積,當這些品牌變成名牌,收益越高,所推出的產品材質反而更好,手工的精細度更精準,而這些都是需要錢上的支援,當然名牌也不是完全沒貢獻,他們也有自己的專屬團隊在研發新材質的運用,如同專櫃化妝品一樣有自己的醫學研究團隊去研發保養品,也許大家會覺得名牌只是虛榮心的代表,但是在亞洲國家瘋名牌的現象是亞洲人自己弄出來的現象,亞洲人向來有崇洋的心態,個人認為這跟歷史因素有關,翻開歷史..不管是日本或是中國都經歷過鎖國政策,當進步的西方以武力攻入鎖國已久的東方帶進的西方物品時,變成一種稀有物品與仿效學習的對象,因為西方不管是政治與軍事力量和學術上都是最進步的象徵,崇洋的心態就開始扎根在亞洲。就LV為例,事實上LV這牌子最早打進亞洲市場,在民初的上海就有富豪擁有LV旅行箱,大多數的人都認為LV是因為鐵達尼沉船關係,有獲救者因為抱著LV旅行箱在海上漂流而沒入海底而獲救,才聲名大噪,我覺得這是很鬼扯的不負責任說法,事實上LV在歷史上存在一百五十多年了,知名度不需鐵達尼幫忙就已經有一定的品牌定位,如今亞洲國家瘋名牌,也不過因崇洋心態已經扎根無可動搖,外加亞洲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漸漸復甦,經濟復甦帶來的也是生活品質的提高,屬於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更因為經濟上的良好,始物質上追求精緻化,崇洋心態更加作祟,順水推舟讓LV名聲與其它名牌的名聲在亞洲更達到頂點,亞洲瘋名牌現象,我個人認為並非各家名牌炒作出來,只不過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亞洲人與國外精品互相幫忙的結果,我想就算沒有崇洋心態作祟,如果自己國家有如同LV的頂級精品存在,我想一樣瘋狂,就像美國名牌COACH為例,美國人自己也瘋自己國家精品,COACH在美國根本就是如同台灣人揹LV一樣習以為常,在美國幾乎很少看到LV,因為LV在美國是一種菁英階層象徵,但是你可以看到許多美國年輕人揹著COACH。我想有句俗話說一分錢一分獲,名牌為何是名牌,我想不能以外表去評價,為何成為全世界的最上層精品,我想也有它們的過人之處,而現在的名牌已走入全世界,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存在某個地方賣給某種地位的人就可以生存,世界一直在變動而獲取利益越龐大但是市場也不再單純而變得複雜競爭強烈,再加上現在的社會沒有有明顯的階級稱號,也沒有區分什麼樣的階級才能購買,所以名牌要生存就得照顧每個階層人的所需,這並沒有錯,因為買賣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虛榮心我想對使用名牌者有欠卻公平意味,因為有些名牌使用者並非因為虛榮心而去購買,的確是好用與實用,而名牌成為大眾能購買的商品也不是壞事,這也代表著一種公平性,人人都有權力去享受精品物質,我想很多事情都帶著正面與負面,但是我想這應該是攫取於一個人帶著什麼想法與用什麼方法去買名牌,我也是用名牌者,但是我是以設計給我的感覺是否適合穿戴在自己身上與是否需要使用而去選購,有些人就算買了一堆名牌戴在身上去顯示買得起的驕傲..但是整體看起來就是沒品味也沒質感,真正懂名牌使用者,是不會一天到晚捧錢亂買,適合自己才買,愛名牌沒有對錯,問題出在用什麼心態去使用。
對於米開朗基羅的三件《聖殤》, 我覺得後兩件製作時間較晚的怎麼看都比第一件他早年時依教會指令下所完成的作品還好, 所以我還挺意外大家都認為第一件較好, 或許我自己的審美觀比較不同, 第一件作品固然是雕刻技巧精細, 也很栩栩如生, 可是感覺不出米開朗基羅的的生命, 實在是有些難形容的感覺, 也就是藝術品沒有展現出作家的生命的感覺(本來也不能強調這一塊), 但在第二件和第三件就有給人米開朗基羅他自己的生命感, 尤其是第二件, 我覺得特別吸引我, 那種[嘗試]的生命感, 實在很棒, 即使是非常技藝精湛了, 卻還不斷挑戰自己, 或許是太主觀了, 但我覺得它就是吸引我.
我對文本中最有興趣的部分就是關於亞洲人為什麼要穿名牌。亞洲人對於自己的價值都是建構在別人對我們看法上。文中舉例,亞洲人寧可不花錢旅遊享受,而省錢下來買名牌。買名牌不是為了自己喜歡、欣賞,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我覺得名牌絕對有很高的價值;LV為何會受大眾的肯定,除了耐用品質高以外,更蘊含了美的表現,美的設計,美的推廣。名牌服飾鞋包可以幫助人們將「美」穿在身上,增進自己的美。這才是名牌服飾的本意。我很喜歡時尚產業,我認為它是最貼近人的生活的「藝術展覽」,我們每個人走在街道,都像走在伸展台;我們穿在身上的,都是在呈現自我美感。名牌讓大家都可以讓自己變美;因為名牌的設計已經到達了一種美化人體的境界,比起菜市場的衣服,穿上名牌可以上自己更美、更有自信。
但是名牌氾濫,加上名牌這種「用錢才可以換來的美」的特性,讓大家混淆了它「藝術」的特點,反而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錢」才是被凸顯的價值。
亞洲人因為文化的關係,我們不強調「自信」,不強調享受,我們流行的是一直努力,最後得到受人肯定的成果。而名牌,就是這種成果的表徵。對有錢人來說,跑車豪宅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經過努力(或是自己很幸運)而擁有了與眾不同的物質生活。至於名牌的價值、設計還有藝術,相較之下根本不重要。
我們可以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名牌失去高貴的價值?我覺得可以歸臼於文化與社會的發展
,以及對於美感的認知。一個社會經過長期美感經驗的累積,就會形成全民的審美素養;對於尚未成熟的社會,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推廣美,培養美的欣賞力,這樣子社會的審美觀與價值觀變會改善很多。
名牌是有它的質感和設計. 人們喜歡追求美的事物也是天性. 只是,該思考的是,這個物件"適不適合"我? 所有的東西都只是裝飾,要記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本身的靈魂",而非外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