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夏季學院-第六單元:符號轉化論

第六單元:符號轉化論 的相關文章。

本文末尾的Facebook留言版及最下方「有話要說」均可自由留言,謝謝!

一、課程講義
  • 符號轉化論【臺藝大/張純櫻】(因檔案較大,若Google docs無法開啟,請按進去之後按上面的下載(Download)即可)


二、閱讀文章


三、相關資料



四、討論主題
  • 比較台灣的媽祖和媚洲媽祖?


6 個人有話要說:

Unknown 提到...

以下考慮儀式的中介狀態及其中的聖物,來反省巫術論及符號轉化論的內容。
(族群中的個人在一生中會參與幾次通過儀式,如成年禮。一場通過儀式可以分成分離、中介、結合三階段。中介時個人處於社會地位不明的狀態,他須前往遠離舊生活圈的地方,重塑自己對社會中各種事物、文化的認知。)

(取材自Victor Turner "The Forest of Symbols"第四章)
在中介狀態中,個人會被要求欣賞一些聖物。這些聖物常會誇張的放大或縮小一些自然或文化的特徵;或有一些如人頭獸身的異常組合。本巴人(Bemba)的"科兮萬戈馬"是一個九英吋高的泥人像,一個懷孕母親誇張的同時背著四個嬰兒。這個泥人還附了一首歌"我媽欺騙了我 科兮萬戈馬 妳欺騙了我 我又懷孕了"。詞中科兮萬戈馬是一位神秘、傳奇性的接生婆。這個泥人要傳達的是女子在孩子斷奶前應拒絕丈夫的慾望、母親希望多子多孫的想法(母系社會),否則將有禍患。女子在斷奶前應拒絕性交是本巴當地的習俗,這個泥人提醒參與儀式的女子,若不遵守部落習俗將有禍患。
Turner提出聖物的怪異、不和諧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他過去的生活經驗。一個人頭獸身的雕像可能是代表身體相對於靈魂,或因個人經驗想到身為酋長應扮演的角色。參與中介的人被期待經過這段思考之後,能懷著符合既有文化的思維融入他將扮演的社會地位。抱持背離文化的意見的人將受到社會的排斥。

依照Turner的想法,中介儀式及其中聖物的存在也許告訴了我們幾件事(1)個體有機會觀察、省思某些他以前不清楚含意的物品。(2)這段思考過程結合並質疑了日常經驗,並非是非理性的「原始思維」。(3)這些物品是由一位製作者有想法、且以較抽象的方式表達;它們不見得是巫術的媒介,反而像是被觀賞的藝術品。且不論這些物品在他們、我們心中是美或不美,人們至少有機會以不同於文化習俗的眼光欣賞這些物品。
我傾向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一些文化習俗(也許我們認為是非理性的)對穩定個體生活、延續族群生存有著間接的實際助益;作為族群成員,遵守習俗是重要的事。就算參與中介的個體有所疑慮,經過儀式的洗禮後,他在日常生活中會謹記著聖物和其文化意義的既定連結。相對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較自由,且易受其它族群生活型態感染的社會中,這觸發我們以非傳統、甚至不合於文化習俗的方式進行創作。

馨慧 提到...

假設從古到今人類祭拜的神是真正存在,樣貌也不一定會真如雕刻物或那個神所管理東西的樣子,這些被祭拜的雕刻物或物品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象徵的符號,極端來說要是信徒能夠相信寫了這些神名字的紙張也具有和實像相同的功效,那麼這些象徵物儘管外貌不同,它們對於專注於符號所象徵事物(那些神)的信徒來說,其功效應該也沒有什麼不同...但若把它們通通當成藝術品,由於藝術講究呈現出來的樣貌,在信徒眼中同樣意義的象徵物在藝術品觀眾眼中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物品...在我看來,一個符號成立的最主要因素不是那個符號的樣子,而是社會大眾一致的認同...

游媁婷 提到...

這次的討論讓我想到之前到艋舺青山宮作田野的經驗。由於小組研究題目的需求,便到那裡去觀察以三牲作為供品對於素食者有無社會壓力,以及素三牲的出現是否與此社會壓力有關?在這次老師所提出來的問題中,我發現自己確實在這個過程中對於青山宮所供奉的每一尊神明進行觀察,但是,在平時習慣拜拜的龍山寺或行天宮就不會這樣:我真的想不起來龍山寺或行天宮的神明長什麼樣子!
以研究的心態去觀察青山宮,能對青山宮有較多的了解,但卻不曾想過某天可以去敬拜,可能也是因為少了宗教信仰那種神秘的感覺吧!

李奇 提到...

人對神的印象不可能是一致的,且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因為神只是人的一種投射寄託,以目前科學的發展與哲學的辯證下來看:神只存在於人的精神世界。

人為了找到寄託而創造了神,那自然就會在神的形象中加入了自己所想像的樣子,而在後世我們將其當作藝術品。

其道理其實跟藝術家為了抒發情感(也可以說是一種寄託)即使是畫一幅寫生畫,其色調與構圖也是受個人感官與精神狀態所影響,而人的精神狀態與感官機能不可能會一樣。

 所以藝術是不可能絕對的,符號轉化論也可以拿來支持這句斷語吧?

游宗樺 提到...

  回應上一章有關討論模仿衝動的討論…
  我認為符號轉化論的觀點,除了能解釋觀眾看待藝術作品的態度轉變之外,似乎也間接回答了人們對於藝術起源的學說流變。
  過去極為興盛的模仿衝動說(完全抹煞藝術家身為藝術創作者的主體性格,認為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是神的旨意,是為模仿神所創造的世界而作的),顯然是處在「互滲律」的思維觀點下,把作品的意義過度解釋了。然而,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模仿衝動根本無法解釋藝術的起源(不然為什麼要在遠古時代大費周章的模仿自然?又只模仿特定的動物呢?)很顯然的,模仿與其說是"藝術起源"的一種解釋,不如說只是一種"藝術的手段"罷了!

匿名 提到...

聽到符號轉換論這個說法,讓我為之驚艷,想想小時候跟奶奶到廟裡拜拜,映像中奶奶的臉始終沒有抬起來過,手捻著香,口中唸唸有詞,祈求上蒼保佑一家大小事事順利。在沒有將那尊神像神格化的人眼哩,那就只是尊雕像,也僅只是雕像,頂多是一件藝術品,但對奶奶而言,那尊供桌上的神像,就是神明,所以在祂面前不得放肆,不能用手亂指,言行舉止都要合宜。
不過在課堂中,聽到老師對於原住民捫將萬物當成神來膜拜的說法,讓我不禁莞爾一笑,根據符號轉換說的說法,如此原住民們不就什麼事物都不能只細端詳了嗎?(林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