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藝術的作用 的相關文章。
本文末尾的Facebook留言版及最下方「有話要說」均可自由留言,謝謝!
一、課程講義
- 藝術的作用【臺藝大/張純櫻】(因檔案較大,若Google docs無法開啟,請按進去之後按上面的下載(Download)即可)
二、閱讀文章
- 藝術家身分的異化【《判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高千惠】(因掃瞄檔案較大,若Google docs無法開啟,請按進去之後按上面的下載(Download)即可)
三、相關資料
- 影片《莫內》
四、討論主題
- 請為這棟樓選置一件合宜的公共藝術品?
7 個人有話要說:
助教來我們這一組的時候提到,持贊成意見的話,主要是認為如果演藝人員作為一個行業,那照理來說大學畢業要從事什麼行業都是個人的是。但是反對意見會覺得,演藝圈這個玩意沒什麼正面的價值,唸到大學(特別還是名校)畢業,去從事這種連ˍˍˍ(隨便填入什麼職業)都不如的行業,根本是在浪費資源。
我會認為當代的娛樂價值越來越少,就算有教化功能,提供的也都是片斷、瑣碎的東西。我認為娛樂只是『展示資訊』,沒有辦法提供『知識體系』。或者,如果我們不討論『以思維(知識)認識這個世界』,娛樂也沒有辦法帶我們深入我們的心靈、意識的深處。娛樂來自外在、只停留在我們意識淺層。
到這邊,我接受娛樂在現代是藝術的一部份。但是我覺得那是比較low的藝術。也就是所謂比較爛的藝術。甚至有些藝術品,也變得很娛樂,像是有些表演藝術只想要娛樂觀眾,那就變成爛的藝術品。
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牽扯到的是很大的東西。
比如說為什麼是show girl,而不是show boy,那我們就該來討論父權社會。關於大學,真的要討論的話,應該在於為什麼大家在台灣都要念大學?大學現在的功用和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可以念?質變造成量變,大學都不大學了。演藝圈、娛樂的話,那就應該去問一問法蘭克福學派。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8C%96%E5%B7%A5%E6%A5%AD
總之我覺得這堂課討論下來,主題雖然很好,但是偏離藝術了。
我覺得演藝圈是過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文明下的肥大組織。
我個人覺得,兩邊摟都高高,中間接繩子,把捷運古亭站天花板的裝置藝術掛在那,感覺應該還不錯,就是要注意會不會被吹下來。
校園美女的問題好熱烈噢。
我認為演藝圈是一個創作藝術的領域沒錯,但有沒有必要否定整個演藝圈是另外一個問題,真正重要的是:透過媒體全天候的強力放送,演藝圈內的一舉一動(包括作品或創作演藝人員本身的行徑等等),都足以對社會大眾的思維與價值觀造成很大的影響!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藝術的作用」這個主題下討論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的事。
關於這個議題,我想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校園美女」會被特別拿出來檢視呢?這種衝突的頭銜激怒了社會大眾哪個點呢?是因為教育資源被浪費在"ˍ(隨便填入什麼職業)都不如的行業"嗎?那麼為什麼演藝圈就是不被支持的路呢?假如某台大生畢業後跳槽去開咖啡店,整天泡泡咖啡切切蛋糕就叫做堅持夢想而不是浪費教育資源對吧,why?
很顯然根本不是資源浪費不浪費的問題,而是我們都默認了「美女靠外表吃飯」就是黑暗演藝圈的常態!這點我們確實不能否認,當今的演藝圈不但與大眾傳播結合為一種文化工業,大量產製劣質作品(如某些千篇一律無意義的"流行"歌曲),甚至還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追求利益,再製或誇大了社會上許多既有的偏見(如綜藝節目迎合大眾,拿「胖妹」、「娘娘腔」開玩笑),或是把美感與快感的追求混為一談(充斥情色與暴力);且演藝人員荒淫拜金、嘩眾取寵的誇張行徑,更是影響大眾價值觀的嚴重污染源。
不過,面對演藝圈這種黑暗迂腐的風氣,難道我們就要全盤否定它嗎?我認為"社會只有「高等文化」、藝術只有「否定功能」"的幻想,是很不切實際的論調(新馬克思最為人詬病的地方)!當然,演藝圈在資本主義下的迂腐風氣確實存在,甚至不只侷限於台灣,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趨勢(美國當然有,很嚴重吧),但難道無法改變嗎?我們別忘了演藝圈具有與社會大眾親密接觸的特性,試想一個社會若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水準(或至少有良好的判斷能力),那麼管媒體去炒,那些漂亮的女性展示櫃能夠紅嗎?而綜藝節目上的低級玩笑能博得觀眾收視率嗎?
綜合以上討論,我是支持「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的,那畢竟只是一種就業的選擇,但真正問題在於她們是如何進入演藝圈的?而進入後又有甚麼作為?
假如這些高材生女孩只為賺錢,去迎合當今演藝圈的風氣,靠外表當show girl或做做媚俗的東西、炒作炒作,那真的是免了,不但汙辱了學校與女性自身,更是頂著高學歷給社會做最糟的示範;但如果這些女孩能夠了解到身為演藝人員的影響力,努力發揮自身的才藝與智能,樹立良好的品行風範,去博得大眾的感動、感染大眾的價值觀(而美只是附加的),那麼「校園美女」進不進演藝圈不但不是問題,我們甚至還能期待這些聰明的女孩們能夠一掃演藝圈迂腐黑暗的氛圍、提升社會大眾的視聽水準呢!(我想創作歌手陳綺貞算是個正面例子吧)
當我們討論到校園美女往娛樂圈發展,最核心的價值判斷其實是:大學畢業生從事演藝工作是否可惜?認為此風不可長者主要的立場是:第一、國家花大錢栽培學生(尤其是明星大學),希望年輕人能發揮所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如果進演藝圈,那麼過去的投資不就白費了?第二,往演藝圈發展,固然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但懷抱明星夢者,本質上就是在追求名利。能求名得利的工作,不必鼓勵就能吸引人群,如今媒體爭相報導,除了強化年輕人從事光鮮亮麗工作的動機,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同時,並沒有人關心國內基礎領域人才短缺、青年甚少從事社會福利工作)
然而,現在是一個多元人才、跨領域流動的時代。從尊重個人的角度思考,我們確實沒有立場評價一個成年人的職業選擇是否明智,尤其是以表面上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未實際了解個人的努力與表現。試想,為何演藝圈不需要人才?或者演藝圈果真沒有人才(姑且將大學生視為人才)?認為大學生從事演藝工作很可惜,這背後的心態其實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察國內的教育體制,學生自主決定發展方向的空間備受擠壓,難以期待十幾歲的青少年真正探索自己,甚至擺脫社會主流的走向,尤其是學業表現優秀的學生所承受的主流期待更是龐大。「學非所用」的現象早已普遍存在,真要檢討問題根源,應從教育體制下手,挑幾個大學生罵罵並無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大學畢業生決定往演藝圈發展,試試自己的能耐,我們除了提醒他們演藝圈競爭激烈殘酷、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何來立場批評?
更何況,所有高社會地位的工作都是名利皆備,誰不想從事光鮮亮麗的工作?問題的癥結並不是年輕人追求明星夢,而是整個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演藝圈的確有拜金奢華的不良風氣,但據此對演藝工作不屑一顧,則有失公允。
不過,進軍演藝圈的大學生應有自覺,不要淪為媒體炒作的玩物。一波波媒體炒作固然帶來短暫的知名度,但絕非長久之道。大學生在享受一時的關注之後,還是要拿出真功夫。不然,高學歷的光環也只是噱頭,既無能為演藝圈注入活水,明星大學的招牌也因此遭磨損。
新聞媒體是個鋒利的兩面刃,校園美女一開始藉由炒作而成功踏進演藝圈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起始點。但反過來說,當新聞的熱潮過了之後,她們能否發揮足夠的實力,在演藝圈闖出一片天?而且,也許她們現在當show girl會有新聞,但是整個影劇版有多少的版面會給show girl?我想這個答案很明顯了。我認為,有些取代性較高的演藝圈工作並不適合這些校園美女,畢竟她們獨的是台灣前幾名的大學,這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是有點小財大用了。另外,有些人會認為她們根本不應該進軍演藝圈,這點我持相反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不能因為他們讀的是名校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她們讀名校可能是因為家裡的壓力,或者是想要學個一技之長,也有可能是她們上大學後才培養出對演藝圈的興趣。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台灣的藝人,有時會有許多令人錯愕的舉動。也許這些校園美女家入演藝圈可以提供演藝圈更多一些知性。
關於台大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的討論,作一些補充:
我認為在演藝圈實力高於一切,能不能長久在演藝圈有所發展,才是重點!
但不可否認是,台大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一開始會讓人對她比較好奇,大眾曝光度比較高,也許大眾對她的期待也比較高
但是經過兩三年,美女的表現沒有比別人來的特別,那跟演藝圈的小咖們有甚麼差?!
因為演藝圈想靠臉吃飯的美女很多,台大校園美女若無其獨特性,經過時間的考驗,終究會被埋沒
主持有幾個方向可以建議美女走:
構想來自於美國實境秀的主持明星,主持人本身就是海洋科學家,說話談吐也很風趣
這樣的主持類型,一方面可以帶給大眾新知,也可以增加自己對在校主修專業的深度
也可以參考:公視頻道,當初蔡康永在主持"全球360度觀點" , 令社會大眾對全球化議題有更多認識
就校園美女的議題,發表一點意見。
學校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下,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方法是「考試」。如果今天一個人讀台大,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很會考試,因為聯考考的很好所以進了台大。不說很會唸書是因為,很會考試不代表很會唸書,反之亦然。學生用考試來辨別程度,那麼,要依據什麼衡量一個藝人的「程度」呢?一般來說可以歸為外貌、才藝、個人魅力三個標準。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標準是和「考試」有關的,不會因為你會考試,就會比較醜、沒才藝、沒魅力,不適合當藝人。因為讀不讀台大取決於會不會考試,藝人需要的外貌、才藝、個人魅力和所讀的學校並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我認為,並沒有任何反對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的理由。
至於享受龐大校園資源應該回饋社會等等的論調,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下,大家各憑本事拼聯考,為的是自己的利益,考的好的自然享受比較多資源。我們並沒有權力要求這些人一定要照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