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2010年北二區夏季學院「藝術概論」課程部落格,由張純櫻老師授課。
今天討論的主題其實大家都圍繞在『如何使藝術家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我認為重點在於『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這個社會指的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而我們已經進入到『消費社會』的階段。似乎絕大多數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商品』,而商品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的『慾望desire』而不是『需要need』,而人的慾望是被創造出來的,『廣告』就是創造大眾慾望得一大幫凶。(這是『消費社會學』的領域)大家似乎都把『藝術品』當成『商品』,我認為這太可怕了。藝術的作用自然有各家說法,不管是要表達自己情感,還是和別人溝通(這邊還有件事情可以討論),但是藝術品絕對不是做為滿足大眾『慾望』而存在,不僅『不是』,而是『不能』!藝術品為了滿足大眾而存在,這件事情叫做『媚俗』,媚俗的藝術品在我眼中,以電影為例就是海角七號和一頁臺北。媚俗的文學更不用說了。藝術品不該被當成商品,但是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卻把它標上價錢販賣,或者以各種形式讓大眾為了它掏出錢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用很化約的講法,那就是因為這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社會裡面一定要有貨幣才能生存,藝術家要活下去就一定要有錢,為了錢,他可能要另外有工作(就成為業餘藝術家),或者就販賣自己的藝術品維生。當藝術品被拿去販賣,就成了商品,於是藝術就這樣子被磨損了。所以我會直接覺得如果要拯救藝術,最好來革命吧。不過要推翻資本主義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可能了。所以藝術的沈淪、墮落和死亡在這個社會裡是不可避免的。不知道能不能這樣解讀:我認為藝術的存在(不管純不純粹),必定是要犧牲掉一些東西來換得的。古代人有奴隸為他們工作,所以他們有閒時間作藝術,他們犧牲的是奴隸身為人的自由。中世紀西方有教會和政府支持,藝術家犧牲的是自己的主體性。現代消費社會有大眾支持,藝術家犧牲的是自己的藝術。另外,討論到說藝術家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去說出自己『藉由這個藝術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但是藝術作品本來就是藝術家的表達方式阿!有些藝術家就是沒有辦法用口頭表達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才選擇藝術。你還逼他用言語表達,是在整他嗎!?詩人如果可以用『正常』的方式表達他的世界,他就不用寫詩了。以上是一些很化約的講法,只是想知道如果沿著這個方向討論,能不能有別的答案(雖然我覺得這個世界沒救了。)另外,我覺得藝術大學的校長一定要是藝術家。不然他/她一定要是藝術界的人。或者說,至少他要懂藝術。但是要怎麼證明他懂藝術呢?這又是個很煩的問題,如果說一定要藝術家來當校長,那找安迪沃荷來當校長好嗎?這樣是在謀殺藝術吧。不過我的意思是:不懂藝術怎麼去領導藝術?看看我們的政府就知道了,或者這意思就是叫球迷去領導球隊。
如果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求生存」,且「當代社會」指的是這個追求物質慾望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了話,那麼人類在此的生存之道就是要追求貨幣、以及無止盡的慾望滿足沒錯。假如對這點有所不滿了話,那麼除了革命推翻現存體制、或是從地球上消失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囉。關於這部分同學講的實在很有道理! 但既然我們討論的是「藝術與生計」的問題,主角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是生活在體系中的「藝術家」,那麼這個問題的重點顯然不在於觀眾該不該對藝術掏錢這部分,掏錢的行徑(或說把藝術當作商品來買)可以權宜性的看作是當代社會對藝術的一種支持手段(也就是說,可以把問題改寫成「藝術與觀眾的回饋」),而我認為,藝術家之所以創作,應該或多或少都會在心中冀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觀眾的一點共鳴或感動吧!至於創作者是想透過庸俗或某種形式化的手段,去迎合當代大眾一時的主流觀感、以乞求支持與回饋;還是專注在對美、情感、思想及藝術的純粹追求上,以博得藝術世界更高、更深遠的評價,最後還是取決於藝術家自己啊。因此真正的核心仍舊在於藝術家們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誰」而創作的問題:是為了博取大眾一時的感動與回饋?還是藝術世界的永恆評價?是忠於情感、忠於藝術的創作?或是有辦法找到平衡點呢? 別忘了,被框在社會體系中的人們,還是有其個人的「能動性」啊!所以深陷在當代所謂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之中,「好藝術」(別忘了強調)難道就會不可避免的走上「沈淪、墮落和死亡」嗎?難道藝術家都會為利益無法忠於情感嗎? 我想並非如此。藝術創作畢竟是極具性格與靈感的行動,而藝術家(當然是有好壞之分)本身也是富有感性與思想性的,會選擇走上藝術創作這條麻煩路的人們,我想最初必是受到藝術某種程度上的感召吧。儘管要在社會上存活,難免要與現實妥協,但我認為這並不因此完全抹煞了藝術家的獨特情思,當然確實會有人淪落成一味討好主流大眾的庸奴(我想張藝謀從早期純樸動人的〈我的父親母親〉到後來〈黃金甲〉裡巨星滿滿又沒營養的浮誇大場面,算是個明顯的例子),但無庸置疑的,仍然有不少真正的藝術家,頭腦清晰且能巧妙的在藝術與生計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繼續抱持著他/她們對藝術最初的感動與追求而活,在人類的文明之流中,持續創造出許多滿載情感與思想的無價之作,不是嗎?
我想貼一個有趣的網址,是在講一個女士為了尋找她的愛貓而求助一位設計師,幫她設計尋貓海報。也許有很多人看過,不過還是貼一下:http://hada.pixnet.net/blog/post/26899758 這個網頁依序往下,是這個女士和設計師的電子郵件往來。雖然我看的時候笑個不停,不過也想到,這恐怕是某些藝術家對藝術的堅持吧。自尊心高的藝術家無法依照客戶對他們的要求任意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不在乎外界對他們作品的負面評價,即使作品真的看起來很奇怪。 這些對話反映出一般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思想差距。萬一今天提出修正要求的是作品買家,那麼藝術家就會陷於經濟上和風格上的兩難抉擇。我想在這情況下,也許有藝術家為了生計會修正作品,當然也可能有人堅拒。 我並不認為藝術家選擇修正作品就是十惡不赦,雖然換作是我可能不會修正。畢竟藝術家要生活,而這社會吝於給他們贊助,他們根本就沒有堅持風格的本錢。 我想,優秀的藝術家是經得起考驗的。若是有藝術家不改作品,窮困而死,只要作品真的很優秀,也可能在後世留名。那麼他因為堅持風格付出的代價也不算沒有回饋了。
要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有成熟的文化水準,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它對藝術人才的態度:文化發展得越成熟的地方,對待藝術人才的態度也越是友善;反之亦然。故而,當我們討論到「藝術人才在物質性與心靈性的永恆衝突」時,除了站在藝術家個人的角度思考「創作如何保有主體性?」亦必須反思我們的社會所呈現的是什麼樣的氛圍?帶給藝術人才何種隱性沉重的壓力?要尋求創新風格、不顧市場考量,或是與文化資本主義結合,進入消費文化的一環,是藝術家個人的選擇,我們應予以尊重。畢竟個人要挑戰社會結構及傳統體制,總是困難,必須耐得住寂寞,作為消費大眾一員的我們,並沒有立場批評。(就連關心藝術的我們,真心贊助的人也少之又少)倒應該想想,如果我們不要一個媚俗的藝術家,我們應該先是不接受諂媚、能獨立思辨的群眾!我們的文化輿論是否已經成熟到接受一個具有引領時代潛力的藝術家呢?如果沒有,怎可苛責與現實妥協的小人物。再者,一旦藝術不再被少數菁英所壟斷、普及化後,勢必面臨精緻度下降的情況,如果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欣賞藝術,希望有更多人也能創作藝術,希望有更多元的作品,不要有權威告訴我們藝術的唯一概念,或唯一形式,扼殺思想自由表達的空間,勢必得重新調整對於藝術品的理解。這不代表我們要降低品味,接受譁眾取寵的作品,只是在品評的同時,除了要有自己的原則、具備鑑賞能力,更應該抱持開放的心胸,為藝術家創造更為友善的空間。
Rebecca(謝旻桂)
我記得以前我比較小的時候,也曾經有看過這部電影作品的段落,為什麼會是段落呢?因為老師們都會跳過較為煽情的畫面而用言語帶過,而我那時候看這樣子的一部電影,我只記得Diego這個胖子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女人,我覺得相當驚訝,而我在看這部電影之中其實不會特別注意到他的畫作,也就是說,其實他的畫作對我來說沒有甚麼特別印象,即使在電影之中他的畫作壁畫賣得多好,相反的,其實Frida這位畫家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刻,例如他的自畫像都是一字眉,雖然我那時候只覺得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畫這麼奇怪,可以故意畫美一點阿,可見我那時候甚麼也沒多想,老師說的話大概也沒聽進去幾個字吧..而我現在真的完整再次看過後想,一位藝術家是需要與自己心靈上溝通,而他們藉由繪畫來抒發並且表達,而不是為了某些自身以外的事情而去繪畫創作,這樣就變成了商業性質,作品其中除了展現技巧,並沒有深度心靈層面的創作內涵,有點像出賣了自己而繪畫,為了討生活等,不過藝術家終究還是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還是會有想法,只是(背景)簡單&複雜,不過像Frida的畫作是畫他自己的感受,Diego比較像是已經有人給個方向然後刻意去作畫所以解釋起來也相對的較為容易,我覺得不可能真的了解一個人,所以一位藝術家更不可能奢望去真的了解,更何況是其作品了,我們能夠的是盡可能地去了解.分析吧?
看完給未來的藝術家這本書的簡介後我有很多想法。每個人都面臨未來之路該如何走之類的問題,不論我們的決定是什麼,我們都應先問問自己為何選擇它,就好比為何我選擇念大學;有些人決定繼續念研究所;更甚者,少數人決定繼續念博士班。我想這些把某事當志業的人有一些共同點,他們有著特殊的情感支持著他們所做的選擇,這些特殊的意念通常和一般人相悖離,所追求的並非一般人念茲在茲的物質享受。而是一種精神理想的追求,心靈的依託,無法和現實人生的利弊盈虧相比較。 隨著年級的增加,我慢慢找到生而為人的意義,也慢慢找到自己的志業了,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一生來追求它,且不論過程如何艱辛也無怨無悔、永不倦怠。
假如是台藝大的校長,如何計畫培養一個藝術家(我想作幾點補充......)不如說是培養台灣藝術大學的整體實力。在現代多變的潮流衝擊裡,藝術家必須多少要海納百川,學會聽不同的聲音,讓自己擁有多元的風格且成為一個可以創新的藝術家。1. 要教學生學會推銷自己的作品,雖推銷有點過於商業化但至少要讓學生們懂得解釋自己的作品建議台藝大可以在校內的行政體系建立一個行銷部門(可以是由學生,職員,教師共同組成)或設立行銷學程行銷部門可以是由學生,職員,教師共同組成,可以幫忙學生策展推銷自己的理念和作品給社會大眾主要目的是可以傳承寶貴的經驗,至少不用多走一段前人的冤枉路;也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幫忙解決難題2. 可以把台藝大的週遭環境或社區計畫結合成一個"藝術村",例如台中東海大學附近的國際藝術村,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除了增加觀光客景點,也可以讓學生的想法和作品得以有空間發揮,例如: 公共藝術......假如設立成"國際藝術村",可以廣邀國內外藝術家"駐校藝術家"3. 建立發表平台,架設網站,發行雜誌,例如:PPaper 4. 台藝大主辦類似"雙年展"的有名氣大型藝術展覽(構想來自於: 政大金弦獎),定位是每年藝術展上的一大盛事,可以吸引企業家贊助地點要辦在台藝大。主要開放給國內專院校學生來參展評審邀請國內外不同風格流排的藝術家,藝術評論者,來審核參展作品的入選,不過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可以入選都是一種高度的肯定
原本每一門學科做學問都是如此,是否創新風格,獨排眾議不顧主流學說,抑或是,採取主流見解並進一步延伸探討,這些都是個人價值觀、或是根據研究結果客觀的選擇衡量,當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藝術也是如此,被主流市場接受的藝術作品,並不等於就譁眾取寵,誰曉得這不是那個藝術家堅持自己原則所創作出的作品,又一味特立獨行的作品,誰曉得那藝術家不是毫無個人獨創思考的為了反對而反對? 因此,我認為我們在品評藝術作品的時候,根本無需再乎那藝術作品是否特立獨行或譁眾取寵,只要是經過自己的鑑賞力認為是好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林佳頻)
藝術在台灣的確比較不受重視。藝術家創作出好作品,卻苦無人欣賞,要辦美術展又沒經費。但是事實上,不只藝術有這個問題,在科學,或是說科技產業上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台灣最大的科技產業是做電子代工,用龐大的環境汙染和人力壓榨換取那5%的微薄利潤。要突破做代工的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創立品牌,自行研發產品。這麼作的代價和風險極高,且不一定有成果。與其去冒險爭取那不一定成功的品牌研發,我們的企業全都選擇穩穩的賺那5%的代工利潤。只要沒有人願意站出來,那麼台灣就註定只能做代工。或許是民族性使然,又或是教育的缺陷,我認為台灣人最缺乏的就是「冒險」以及「創新」的精神。剛好藝術最需要的「創新」是我們所缺乏的,也難怪藝術產業在台灣一直難以發展。
Diego和Frida是藝術家類型的兩個極端,其實,兩者間的選擇,某種程度上即是現實和理想間的掙扎,但即便是Diego與Frida兩個人看似完全不同的選擇,他們在自己的決定中也有些搖擺。Diego感嘆自己只能畫外在的世界,而Frida也會為自己的生計苦惱。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藝術家應要了解大眾的品味,並在為自己創作的同時,也做些適合大眾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利用一些賣得出去的作品開闢自己的財源及打出名聲,如此他可以有有生活的能力並在有些名聲後,順利發表或"有本錢"創作自己的藝術。就像導演魏德聖在拍攝自己理想的作品前,先拍攝廣為大家喜愛的"海腳七號"一樣。
我覺得藝術家會窮,不是個大問題,是因為兩者層次的不同。對藝術家而言,回答生命的問題是最重要的事,物質生活中的享受,食、衣、住、行,可能只是幻影,他們想知道生命的意義,這一點,他們是超脫單單只是數十年的生命的。但錢的是在生命活下去的層次的。藝術、金錢,兩者的差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示,就是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藝術,則不全然。所以不是大問題。藝術家對生命的體悟甚至比許多富豪富有。不過我還是想到回到現實,可以讓藝術家擺脫窮困的方式──增加需求者。增加需求者的方式,可由教育著手,培養全民對藝術的需要。也可以讓藝術家和商家結合。我相信,隨著社會愈趨富裕,我們將不再只著重在金錢的追求,對藝術的追求也會增加。
張貼留言
12 個人有話要說:
今天討論的主題其實大家都圍繞在『如何使藝術家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我認為重點在於『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這個社會指的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而我們已經進入到『消費社會』的階段。似乎絕大多數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商品』,而商品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的『慾望desire』而不是『需要need』,而人的慾望是被創造出來的,『廣告』就是創造大眾慾望得一大幫凶。(這是『消費社會學』的領域)
大家似乎都把『藝術品』當成『商品』,我認為這太可怕了。藝術的作用自然有各家說法,不管是要表達自己情感,還是和別人溝通(這邊還有件事情可以討論),但是藝術品絕對不是做為滿足大眾『慾望』而存在,不僅『不是』,而是『不能』!
藝術品為了滿足大眾而存在,這件事情叫做『媚俗』,媚俗的藝術品在我眼中,以電影為例就是海角七號和一頁臺北。媚俗的文學更不用說了。
藝術品不該被當成商品,但是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卻把它標上價錢販賣,或者以各種形式讓大眾為了它掏出錢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用很化約的講法,那就是因為這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社會裡面一定要有貨幣才能生存,藝術家要活下去就一定要有錢,為了錢,他可能要另外有工作(就成為業餘藝術家),或者就販賣自己的藝術品維生。當藝術品被拿去販賣,就成了商品,於是藝術就這樣子被磨損了。
所以我會直接覺得如果要拯救藝術,最好來革命吧。不過要推翻資本主義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可能了。所以藝術的沈淪、墮落和死亡在這個社會裡是不可避免的。
不知道能不能這樣解讀:我認為藝術的存在(不管純不純粹),必定是要犧牲掉一些東西來換得的。古代人有奴隸為他們工作,所以他們有閒時間作藝術,他們犧牲的是奴隸身為人的自由。中世紀西方有教會和政府支持,藝術家犧牲的是自己的主體性。現代消費社會有大眾支持,藝術家犧牲的是自己的藝術。
另外,討論到說藝術家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去說出自己『藉由這個藝術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但是藝術作品本來就是藝術家的表達方式阿!有些藝術家就是沒有辦法用口頭表達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才選擇藝術。你還逼他用言語表達,是在整他嗎!?詩人如果可以用『正常』的方式表達他的世界,他就不用寫詩了。
以上是一些很化約的講法,只是想知道如果沿著這個方向討論,能不能有別的答案(雖然我覺得這個世界沒救了。)
另外,我覺得藝術大學的校長一定要是藝術家。不然他/她一定要是藝術界的人。或者說,至少他要懂藝術。但是要怎麼證明他懂藝術呢?這又是個很煩的問題,如果說一定要藝術家來當校長,那找安迪沃荷來當校長好嗎?這樣是在謀殺藝術吧。
不過我的意思是:不懂藝術怎麼去領導藝術?看看我們的政府就知道了,或者這意思就是叫球迷去領導球隊。
如果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求生存」,且「當代社會」指的是這個追求物質慾望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了話,那麼人類在此的生存之道就是要追求貨幣、以及無止盡的慾望滿足沒錯。假如對這點有所不滿了話,那麼除了革命推翻現存體制、或是從地球上消失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囉。關於這部分同學講的實在很有道理!
但既然我們討論的是「藝術與生計」的問題,主角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是生活在體系中的「藝術家」,那麼這個問題的重點顯然不在於觀眾該不該對藝術掏錢這部分,掏錢的行徑(或說把藝術當作商品來買)可以權宜性的看作是當代社會對藝術的一種支持手段(也就是說,可以把問題改寫成「藝術與觀眾的回饋」),而我認為,藝術家之所以創作,應該或多或少都會在心中冀望自己的作品能引起觀眾的一點共鳴或感動吧!至於創作者是想透過庸俗或某種形式化的手段,去迎合當代大眾一時的主流觀感、以乞求支持與回饋;還是專注在對美、情感、思想及藝術的純粹追求上,以博得藝術世界更高、更深遠的評價,最後還是取決於藝術家自己啊。因此真正的核心仍舊在於藝術家們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誰」而創作的問題:是為了博取大眾一時的感動與回饋?還是藝術世界的永恆評價?是忠於情感、忠於藝術的創作?或是有辦法找到平衡點呢?
別忘了,被框在社會體系中的人們,還是有其個人的「能動性」啊!所以深陷在當代所謂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之中,「好藝術」(別忘了強調)難道就會不可避免的走上「沈淪、墮落和死亡」嗎?難道藝術家都會為利益無法忠於情感嗎?
我想並非如此。藝術創作畢竟是極具性格與靈感的行動,而藝術家(當然是有好壞之分)本身也是富有感性與思想性的,會選擇走上藝術創作這條麻煩路的人們,我想最初必是受到藝術某種程度上的感召吧。儘管要在社會上存活,難免要與現實妥協,但我認為這並不因此完全抹煞了藝術家的獨特情思,當然確實會有人淪落成一味討好主流大眾的庸奴(我想張藝謀從早期純樸動人的〈我的父親母親〉到後來〈黃金甲〉裡巨星滿滿又沒營養的浮誇大場面,算是個明顯的例子),但無庸置疑的,仍然有不少真正的藝術家,頭腦清晰且能巧妙的在藝術與生計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繼續抱持著他/她們對藝術最初的感動與追求而活,在人類的文明之流中,持續創造出許多滿載情感與思想的無價之作,不是嗎?
我想貼一個有趣的網址,是在講一個女士為了尋找她的愛貓而求助一位設計師,幫她設計尋貓海報。也許有很多人看過,不過還是貼一下:http://hada.pixnet.net/blog/post/26899758
這個網頁依序往下,是這個女士和設計師的電子郵件往來。雖然我看的時候笑個不停,不過也想到,這恐怕是某些藝術家對藝術的堅持吧。自尊心高的藝術家無法依照客戶對他們的要求任意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不在乎外界對他們作品的負面評價,即使作品真的看起來很奇怪。
這些對話反映出一般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思想差距。萬一今天提出修正要求的是作品買家,那麼藝術家就會陷於經濟上和風格上的兩難抉擇。我想在這情況下,也許有藝術家為了生計會修正作品,當然也可能有人堅拒。
我並不認為藝術家選擇修正作品就是十惡不赦,雖然換作是我可能不會修正。畢竟藝術家要生活,而這社會吝於給他們贊助,他們根本就沒有堅持風格的本錢。
我想,優秀的藝術家是經得起考驗的。若是有藝術家不改作品,窮困而死,只要作品真的很優秀,也可能在後世留名。那麼他因為堅持風格付出的代價也不算沒有回饋了。
要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有成熟的文化水準,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它對藝術人才的態度:文化發展得越成熟的地方,對待藝術人才的態度也越是友善;反之亦然。故而,當我們討論到「藝術人才在物質性與心靈性的永恆衝突」時,除了站在藝術家個人的角度思考「創作如何保有主體性?」亦必須反思我們的社會所呈現的是什麼樣的氛圍?帶給藝術人才何種隱性沉重的壓力?
要尋求創新風格、不顧市場考量,或是與文化資本主義結合,進入消費文化的一環,是藝術家個人的選擇,我們應予以尊重。畢竟個人要挑戰社會結構及傳統體制,總是困難,必須耐得住寂寞,作為消費大眾一員的我們,並沒有立場批評。(就連關心藝術的我們,真心贊助的人也少之又少)倒應該想想,如果我們不要一個媚俗的藝術家,我們應該先是不接受諂媚、能獨立思辨的群眾!我們的文化輿論是否已經成熟到接受一個具有引領時代潛力的藝術家呢?如果沒有,怎可苛責與現實妥協的小人物。
再者,一旦藝術不再被少數菁英所壟斷、普及化後,勢必面臨精緻度下降的情況,如果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欣賞藝術,希望有更多人也能創作藝術,希望有更多元的作品,不要有權威告訴我們藝術的唯一概念,或唯一形式,扼殺思想自由表達的空間,勢必得重新調整對於藝術品的理解。這不代表我們要降低品味,接受譁眾取寵的作品,只是在品評的同時,除了要有自己的原則、具備鑑賞能力,更應該抱持開放的心胸,為藝術家創造更為友善的空間。
Rebecca(謝旻桂)
我記得以前我比較小的時候,也曾經有看過這部電影作品的段落,
為什麼會是段落呢?因為老師們都會跳過較為煽情的畫面而用言語帶過,
而我那時候看這樣子的一部電影,我只記得Diego這個胖子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女人,
我覺得相當驚訝,而我在看這部電影之中其實不會特別注意到他的畫作,也就是說,其實
他的畫作對我來說沒有甚麼特別印象,即使在電影之中他的畫作壁畫賣得多好,相反的,
其實Frida這位畫家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刻,例如他的自畫像都是一字眉,雖然我那時候只覺得
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畫這麼奇怪,可以故意畫美一點阿,可見我那時候甚麼也沒多想,老師說的話
大概也沒聽進去幾個字吧..而我現在真的完整再次看過後想,一位藝術家是需要與自己心靈上
溝通,而他們藉由繪畫來抒發並且表達,而不是為了某些自身以外的事情而去繪畫創作,這樣就變
成了商業性質,作品其中除了展現技巧,並沒有深度心靈層面的創作內涵,有點像出賣了自己而繪畫,
為了討生活等,不過藝術家終究還是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還是會有想法,只是(背景)簡單&複雜,
不過像Frida的畫作是畫他自己的感受,Diego比較像是已經有人給個方向然後刻意去作畫所以
解釋起來也相對的較為容易,我覺得不可能真的了解一個人,所以一位藝術家更不可能奢望去真的
了解,更何況是其作品了,我們能夠的是盡可能地去了解.分析吧?
看完給未來的藝術家這本書的簡介後我有很多想法。每個人都面臨未來之路該如何走之類的問題,不論我們的決定是什麼,我們都應先問問自己為何選擇它,就好比為何我選擇念大學;有些人決定繼續念研究所;更甚者,少數人決定繼續念博士班。我想這些把某事當志業的人有一些共同點,他們有著特殊的情感支持著他們所做的選擇,這些特殊的意念通常和一般人相悖離,所追求的並非一般人念茲在茲的物質享受。而是一種精神理想的追求,心靈的依託,無法和現實人生的利弊盈虧相比較。
隨著年級的增加,我慢慢找到生而為人的意義,也慢慢找到自己的志業了,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一生來追求它,且不論過程如何艱辛也無怨無悔、永不倦怠。
假如是台藝大的校長,如何計畫培養一個藝術家(我想作幾點補充......)
不如說是培養台灣藝術大學的整體實力。在現代多變的潮流衝擊裡,藝術家必須多少要海納百川,
學會聽不同的聲音,讓自己擁有多元的風格且成為一個可以創新的藝術家。
1. 要教學生學會推銷自己的作品,雖推銷有點過於商業化但至少要讓學生們懂得解釋自己的作品
建議台藝大可以在校內的行政體系建立一個行銷部門(可以是由學生,職員,教師共同組成)或設立行銷學程
行銷部門可以是由學生,職員,教師共同組成,可以幫忙學生策展推銷自己的理念和作品給社會大眾
主要目的是可以傳承寶貴的經驗,至少不用多走一段前人的冤枉路;也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幫忙解決難題
2. 可以把台藝大的週遭環境或社區計畫結合成一個"藝術村",例如台中東海大學附近的國際藝術村,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除了增加觀光客景點,也可以讓學生的想法和作品得以有空間發揮,例如: 公共藝術......
假如設立成"國際藝術村",可以廣邀國內外藝術家"駐校藝術家"
3. 建立發表平台,架設網站,發行雜誌,例如:PPaper
4. 台藝大主辦類似"雙年展"的有名氣大型藝術展覽(構想來自於: 政大金弦獎),定位是每年藝術展上的一大盛事,
可以吸引企業家贊助地點要辦在台藝大。主要開放給國內專院校學生來參展
評審邀請國內外不同風格流排的藝術家,藝術評論者,來審核參展作品的入選,不過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可以入選都是一種高度的肯定
原本每一門學科做學問都是如此,是否創新風格,獨排眾議不顧主流學說,抑或是,採取主流見解並進一步延伸探討,這些都是個人價值觀、或是根據研究結果客觀的選擇衡量,當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藝術也是如此,被主流市場接受的藝術作品,並不等於就譁眾取寵,誰曉得這不是那個藝術家堅持自己原則所創作出的作品,又一味特立獨行的作品,誰曉得那藝術家不是毫無個人獨創思考的為了反對而反對?
因此,我認為我們在品評藝術作品的時候,根本無需再乎那藝術作品是否特立獨行或譁眾取寵,只要是經過自己的鑑賞力認為是好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林佳頻)
藝術在台灣的確比較不受重視。藝術家創作出好作品,卻苦無人欣賞,要辦美術展又沒經費。但是事實上,不只藝術有這個問題,在科學,或是說科技產業上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台灣最大的科技產業是做電子代工,用龐大的環境汙染和人力壓榨換取那5%的微薄利潤。要突破做代工的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創立品牌,自行研發產品。這麼作的代價和風險極高,且不一定有成果。與其去冒險爭取那不一定成功的品牌研發,我們的企業全都選擇穩穩的賺那5%的代工利潤。只要沒有人願意站出來,那麼台灣就註定只能做代工。或許是民族性使然,又或是教育的缺陷,我認為台灣人最缺乏的就是「冒險」以及「創新」的精神。剛好藝術最需要的「創新」是我們所缺乏的,也難怪藝術產業在台灣一直難以發展。
Diego和Frida是藝術家類型的兩個極端,其實,兩者間的選擇,某種程度上即是現實和理想間的掙扎,但即便是Diego與Frida兩個人看似完全不同的選擇,他們在自己的決定中也有些搖擺。Diego感嘆自己只能畫外在的世界,而Frida也會為自己的生計苦惱。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藝術家應要了解大眾的品味,並在為自己創作的同時,也做些適合大眾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利用一些賣得出去的作品開闢自己的財源及打出名聲,如此他可以有有生活的能力並在有些名聲後,順利發表或"有本錢"創作自己的藝術。就像導演魏德聖在拍攝自己理想的作品前,先拍攝廣為大家喜愛的"海腳七號"一樣。
我覺得藝術家會窮,不是個大問題,是因為兩者層次的不同。
對藝術家而言,回答生命的問題是最重要的事,物質生活中的享受,食、衣、住、行,可能只是幻影,他們想知道生命的意義,這一點,他們是超脫單單只是數十年的生命的。
但錢的是在生命活下去的層次的。藝術、金錢,兩者的差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示,就是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藝術,則不全然。
所以不是大問題。
藝術家對生命的體悟甚至比許多富豪富有。
不過我還是想到回到現實,可以讓藝術家擺脫窮困的方式──增加需求者。
增加需求者的方式,可由教育著手,培養全民對藝術的需要。也可以讓藝術家和商家結合。
我相信,隨著社會愈趨富裕,我們將不再只著重在金錢的追求,對藝術的追求也會增加。
張貼留言